最近被家人说“你变敏感了。”
“我”是我吗?
在我小时候,我的父母扮演了一个刻板印象般“反同反跨”的存在。看到某国内跨女明星的脱口秀的时候,会说出一些贬低的词语,也会说一些对东南亚某国家的一些人寿命的评论之类的话,而且他们对于精神健康忌讳如深。在当时刚刚进入青春期,蛋壳开始裂开的我也因此把自己的关回了柜子里,给自己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,坚硬的壳,扮演着我被期望的那个“角色”——那个我也不知道是谁的“我”。
从那时起,我和世界之间就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窗户纸。我对世界的感知是模糊的,而外界也很难触碰到真正的我。久而久之,我也开始不知道“我”到底是谁了。家人期望的我、朋友期望的我、社会期望的我好像都有所不同,我也没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,但是那个真正的我呢?反之,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,感觉什么都差不多。吃什么?随便。穿什么?随便。太多太多东西都可以随便了,而我真正关心的东西,真正觉得不能随便的东西,去到哪里了呢?
世界和我的联系
而开始transition之后,在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事情,把自己外层的“壳”或由自己、或由别人,或轻柔、或强硬地脱掉后,我终于有机会能感知到了外界,能有了一些发自内心的和外界的交流。说实话,我不觉得世界是完全美好的。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,看到了倾注全身的感情宣泄,也看到了人为了踩在别人上边的恶,和为了在自己心中“赢”,对他人的歧视,更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的麻木——为了自己“明哲保身”,因为觉得和别人构建连接、帮别人说话会损害自己的利益,而当一个麻木的,极致利己主义的,心里死掉的人。
这些都是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。里边也有我喜欢欣赏的,也有我厌恶的。有离之前的“我”很近,但离现在的我很远的。我不能说我喜欢这个世界,但我很珍惜我生命中的每一次交互。如果说最开始的我是一张白纸,那么我的原生家庭就给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,虽然有时候这种“浓墨重彩”也不是什么好事(笑),但是我也不恨我的父母,我觉得我能理解他们是从哪来的,为了什么就足够了,我也不必认同他们的所有,更不必遵从他们的规训。而之后的每一次与世界的,用自己真实样子的交互,都对我的人生,和对世界的认知产生着微小而又巨大的影响。
家庭、社会、和跨儿
而观察东亚文化圈,尤其是中华文化下的,现在的同龄人,这些由原生家庭和社交带来的,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,我觉得直接塑造了ta们的人生轨迹。一个倡导自由独立、给孩子足够空间的原生家庭,会培育出一个自我个性很强,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;一个破碎的家庭,可能会制造出一个缺爱但又不知道怎么爱别人的人;一个控制欲很强,不停释放出畸形的爱的家庭,大概会教育出一个懦弱胆小,自己有情绪有想法,但却不知道如何释放的人。现在的社会下,人们也开始重视起来了这些问题。
这些问题在跨儿身上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。因为现在的国内文化上对跨儿的打压,很多跨儿被打入地下,而当家庭也不接纳ta们的时候,ta们自己也会开始憎恶自己,恨自己为什么是跨儿,自己为什么不能像“正常人”一样,不管是什么性别。也有人会因此祈祷神明降世,希望有一个“救世主”出来,拯救苍生。而由于家庭和社会对一个人的“改造”,真的能冲破这层枷锁的人,少之又少。
希望跨儿们能够覆写掉那些,之前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这一层层摧残和外壳,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社会,用善意和团结去武装自己,提升自己,在这个乱世中守住我们的一席之地。